值得重视的道光《遵义府志》(读史杂感)
此行的最后一站将是遵义。遵义地区,唐时属播州。唐末一直到明末七百多年间,一直由杨氏盘踞,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最长的土司家族之一。世传所谓遵义杨氏为“杨家将”之后,并无根据。北宋末,杨氏归附中原王朝。南宋时期,土官杨文在龙岩山修建了强大的防御,俨然是一个独立政权。近年对海龙囤遗址进行了发掘整理,成功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谭其骧先生在遵义老城尚家巷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工作期间,撰有《播州杨保考》一文,于杨氏据播有相当详细的历史考证。明末万历二十七年发动的平播之役取得胜利,明政府随后即设遵义、平越二府,积极推进了当地的改土归流。明初铜仁的废司置府、明末平播之役,对于清代湘西贵州地区改土归流的影响,值得思考。
遵义的另一大历史遗址就是遵义会议旧址了。海龙囤离市区的距离有点远,可能没时间去了;遵义会议旧址应该可以去参观。
郑珍、莫友之两位文豪主纂的道光《遵义府志》体例严谨,其中于遵义地区的市镇发展记载颇有可观之处。如遵义县:“按:孙志载遵义场凡四:上溪场、虎场、蛇豕场、沙溪场,村凡二百八十八。陈志遵义场凡十四……今志场凡八十五。”场,是农村的集市地点,道光志详细记载了各场的集市日期,如大平场,日五、十集。意思是每月逢五日、逢十日集市,一个月应该有六次集。再如,西坪场,子午集,是按天干定集日。上溪场,巳亥集,则是按地支定集日。懒板橙,二、五、八集,已有十日三集了。如此详细地记载农村集市的空间和时间分布,是我们考察遵义地区农村市场分布规律的相当重要的社会经济史料。运用这些史料,采用地理信息分析系统,是可以大大深化施坚雅对于中国农村集市的研究成果的。如果之后的遵义府志保持这一传统,将会使这种结构性的演变更加细致地呈现出来。这项工作,遵义地区的学者更有条件去做。
道光《遵义府志》对于当地的寺庙记载也相当丰富,如果把这些寺庙位置与农村集市分布一并以地图形式列出,应该会展现出其相互关系。但从该志目前的记载看,这个工作难度相当大。但如果能够部分复原,其透露的历史信息会更加丰富和重要。有关关梁的记载,则是遵义地区重要的交通史料,当地农村集市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情况,没有这些交通史料的分析和论证,不可能是合理和充分的。如果不考虑寺庙分布情况,仅将集市和关梁的材料放到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和分析,也足以形成一篇相当有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。施坚雅先生注意到了按日期、按天干、按地支定集日的差异,但于这些时间分布的差异何以并存感到困惑,大概通过交通地理的分析,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
看的不多,想得太多,就此打住,得休息一下,准备行装了。本月恐怕没有时间与网友笔谈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