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得不“不懂装懂”了
2019-04-01 22:15:58
  • 0
  • 0
  • 2

我不得不"不懂装懂"了

不懂装懂,是读书人的大忌。最近,我却被逼进了“不懂装懂”的困境。《上海年鉴(1852)》的中文译本还未出版,却在媒体上热闹了一阵。作为译者,其中的有些内容,有的觉得不必译,比如名不见经传的大堆洋人名字,都译为中文,毫无用处,反而给想借资考据的学者添堵。有些内容,我真的译不出来,所以只能开下天窗。前些日子开的专家认证会,出版界有些先生提出,应该全部翻译过来,开天窗,不合译作出版规矩。出版社也是这个意见。

对于不必要翻译的一大堆外国人的名字,我坚持了译者的权利,但该译不译的“开天窗”,的确需要译者认真解决的。

“开天窗”的部分,是曾经担任过英国驻华公使、香港总督的包令英译的中国格言。包令是位语言天才,据说懂几十种文字,中文是他精通的文字之一。其次,19世纪中叶,西方的汉学已经有相当的基础,包令如果毫无根据地随意编造“中国格言”,无疑是给他自己的“语言天才”王冠上泼粪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对这部分内容,我给自己定的翻译原则是:必须找到与之对应的“中国格言”的出处。但着手时,发现这条原则很难贯彻到底,有些根本不知道其出典,甚至把握其含义都有些困难。这里面有包令自身对中国格言的理解问题,也有译者的水平问题。我也不是端着“教授”架子的人,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,先是在老同学圈里求教,后是在公共网络上求教,迄今为止,也只获教了两三句,大部分还得“开天窗”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只能降低原则,除查到出典和俗语之外,其余根据英译意思,大体按照当时中文的习惯回译过来。

包令自身对于中国格言的理解问题,我举一个例子:

When your wisdom can empty the sea with a can,

It may learn all his thoughts from the looks of a man.

它的出典何在,前前后后算起来,在我的脑际盘桓了几个月,惟有一句俗语能对上:“海水不可斗量,人不可貌相。”如果是这样的话,包令是由“貌相”联想到“思想”去理解这句俗语的。而这句俗语的确切意思是:

You can’t value a man from his looks,

Just as you can’t measure the sea with a can.

包令是个诗人,他在翻译中文格言时,十分注意英语的音韵,是不是因此而“害意”,我吃不准。

至于我自己的水平,不论是英文的,还是中文的,都自感不足胜任这篇文字的翻译。举两个例子:

Just as the helmsman guides the bark

Thro’ stormy seas and dangerous shoals;

The hand of heaven,---when all is dark---

Our path directs---our course controls.

直译的意思是:就像船夫驾船过汹涌的大海和险滩,上天之手,在一片黑暗中指引我们的方向,掌握我们的路径。

我不熟悉英文诗句的省略表达形式,只有添字才能猜出它的意思。对不对,我没有把握。但这么译出来,完全不像中国古人的表达,又找不到其出处,根据我自定的原则,于是只能这么翻译:

冥冥天道之于人事,

犹如驾舟过激流险滩。

“冥冥”对应“黑暗”,“天道”对应“上天之手”,天道与人事相应,这是中国古人的思想,“我们的方向”、“我们的路径”这样的表达,可能就是包令对于古人所谓“人事”的理解了。

再一个例子,更加难缠。

When the waters are serene,

All is most distinctly seen;

But when violently shaken,

All is like the crystal clear;

But midst wailings, woes, and wranglings,

All is darkness and entanglings.

前四句意思很清楚,但后两句,处于哀鸣和吵闹之中,一切都黑暗和纠缠不清了。与上面的句子连起来,怎么也看不出是中国的格言,甚至无从回译。由于找不到出处,我只能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“水”的观念,对包令的译文这样回译:

水静如明镜,

激扬而清澈,

虽处众人之所恶,

甘居幽壑而百折。

“处于哀鸣和吵闹之中”,我引《老子》语加以概括,“处众人之所恶”,哀、吵、闹可能就是包令对“恶”字的理解,黑暗、纠缠,代之以幽壑、百折,这样,传统中国文化中对于水性的赞美也就表现出来了:水可以鉴人,可以自清,甘处于众人所恶的最低处,在黑暗中百折不挠地前行。这么翻译,我没把握,但翻译文字,不能“开天窗”,我也只能走进这个“不懂装懂”的困境了。有人主张就字面意思直译,但这么直译出来的所谓“中国格言”,恐怕连中国人也看不懂,译事原则,有时并不能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。

写下这段文字,只是不得不干了“不懂装懂”的糗事之后,表达一下“不懂不装懂”的本心而已。译错了,请读者原谅;找不到确切的出处,不可能有“译对”的机会。“格言”的翻译和回译,对双方译者,都是一个很大的冒险。

依然期待读者的批评赐教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